随着秋风渐起,天气逐渐转凉,空气中的湿度也相应减少,这便是秋季“燥”气盛行的时节,在中医理论中,秋季与肺相应,而“燥”为秋季主气,易伤肺津,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“燥邪”症状,如口干舌燥、皮肤干燥、咳嗽少痰等,秋季的医学教育不得不重视“燥”的预防与调治。
要认识到“燥”的本质是津液不足,故而应注重补水养阴,日常饮食中可多食用如梨、百合、银耳等具有润肺生津功效的食物,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,以缓解体内干燥状态,适量食用如芝麻、核桃等富含油脂的食物也有助于润滑肠道,防止因干燥引起的便秘问题。
在起居方面,秋季应顺应自然界的收敛之气,早睡早起,避免熬夜,夜间睡觉时,可在室内放置一盆水或使用加湿器,增加空气湿度,减少呼吸道受“燥”邪侵袭的机会。
秋季也是进行户外活动的好时机,适量的运动如散步、慢跑等不仅能增强体质,还能促进血液循环,提高身体对“燥”邪的抵抗能力,但需注意,运动后应及时擦干汗水,避免因汗液蒸发带走更多体液而加重“燥”象。
秋季的医学教育应围绕“润燥”展开,通过饮食调养、生活起居的调整以及适当的运动锻炼,共同维护身体的阴阳平衡,安然度过这个干燥而清凉的季节。
添加新评论